第14章
裴迹之很会说柔情蜜语,不过是用来讨好人达成目的的手段,他骨子里很强硬,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自己。
她刚嫁进裴家时,许氏曾对她寄予厚望。
裴迹之是京城有名的浪荡子,屡教不改。气走了七八个教书先生。
敬茶那天,是许氏那三年对她最和颜悦色的一天,她拉着沈亦谣的手,在她手背上摩挲,“你在檀州素有贤名,日后在府中相夫教子,引裴迹之走上正路。”
沈亦谣红着脸低头,欣然应允,那句“素有贤名”让她飘飘然,她心里想着,这还不叫她轻易拿下?
她自小力争上流,不肯屈居人下,哪怕是做夫人,她也要做京城第一贤夫人。
当然最后她喜提重大失利,惨败而归。
而她最生气的是,裴迹之只是胸无大志,不是胸无点墨。
裴迹之的文章有才情,有灵性。诗书礼易,过目不忘。琴棋书画,样样精通。
十六岁便精通梵文,与法华寺的观澜大师共译天竺佛经。他的译本至今仍是景朝流传最广的译本。
可惜志向不在读书上。
沈亦谣斜眼偷偷瞧裴迹之,他如今沉稳了许多,身着绿袍犹如一枝修枝,芝兰玉树。垂着目不知道在想什么,纤长的睫羽垂下,敛去眼梢微微上翘的勾人轻佻。
是她沈亦谣当年太高看自己,没有她在旁,裴迹之反而过上了很好的人生。
手指上结的红绳被轻轻一拉。
“你开心吗?沈亦谣。”裴迹之上前一步,低声絮语。
他摸不准沈亦谣的位置,以为是靠近。其实一阴一阳两个人影重叠,在人世间同站一个位置。
沈亦谣喉头梗塞,低低道了声,“嗯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裴迹之轻轻捏着自己的手指,不敢问出口没说完的那半句话。
开心到可以了却遗憾,可以安心离开了吗?
·
沈亦谣死的第二年,他荫官入仕,一路高升。
从九品闲官做起,他醉心公务,四处拜谒,觥筹交错,在各党之间游走,一路干到六部实职。步履匆匆,仍嫌不够快。
他的话越来越少,年轻时那些轻佻言语被扔到一边,几乎看不出从前的影子。
终于可以被人举起琉璃杯,赞一句,“裴郎中果真少年英才。”
那一天,因繁琐公务被搁置的幻影重新出现在他心头。
如果沈亦谣还在的话,会因这句夸赞与有荣焉吗?
他终于有勇气登上大雁塔,却在此地与沈亦谣的过去不期而遇。
他一眼就认出了沈亦谣的字迹,他看到沈亦谣写,“倏尔乘东风,再攀楼上楼。”
他被沈亦谣气笑,死了也不放过他,仍觉他做得不够。
她要他向前走,别回头。
怎么这么贪心呢?
大雁塔上形单影只,狂风引得衣袍猎猎,夜色昏暝中,沈亦谣埋骨的东山,与他遥遥相望。
沈亦谣她自由了吗?
时隔两年,他终于通过石碑上镌刻的字迹,窥见沈亦谣的灵魂。
他们都是被樊笼锁住的人,只是那时他太年轻,不明白是什么困住了他。他以为那痛苦是沈亦谣。
沈亦谣死后经年,他才明白。是她引他照见了枷锁,要他不屈服,要他用向上的欲望将囚笼撕开一道口子。
沈亦谣给他此番迟钝的惩罚,是他再也不能困住她余生。
·
“那你怎么还在这?”裴迹之扬起眉毛,端了个调笑的口吻。
沈亦谣瞧他模样不悲不喜,还能跟自己玩笑两句,揉揉鼻子,压住心头的酸涩,“快了吧。我感觉很接近了。”
楼阁里传来一阵拥嚷的脚步声,一人一鬼站在角落,侧目过去。
一群士子言笑晏晏走了进来,他们或手提一壶绿蚁酒,或手执一把折扇。
一人向拥在中间的那人道贺,“王兄过几日就要远赴青州就任了吧,恕不能远送了。”
被贺的那人面色白净,挺拔清俊,拱手道谢,“能与诸君于此今日把酒言欢,已是王某之幸。”
裴迹之瞬间垮了嘴角,“怎么是他?”。
“谁啊?”沈亦谣侧过头去,瞧裴迹之脸色凛然,皱起了眉。
裴迹之从鼻尖喷出一声冷哼,几乎没有张开唇,从牙关漏出一声阴阳怪气,“工秀丽。”
扯了扯手中红绳,“走吧。上楼上去看看。”
沈亦谣乖乖跟在裴迹之身侧,看他一步一步迈上檀木台阶。
“这佚名诗气势磅礴,挥斥方遒,又颇有哲理。甚好啊。”
沈亦谣忽听背后传来此言,美得冒泡,一边听一边嘚瑟地转着脑袋,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。
手指一动,朝裴迹之低声说,“我再听听。”
裴迹之抿着嘴嗤笑一声,虚荣。脚下止了步。
“诶。”一个穿青布袍的文人用折扇在那石碑上一敲,发出一声清脆叩响,“我看这诗意气轻狂,采钧兄,该不会是你当年高中时所作吧?”
王采钧长身玉立站在那石碑前,但笑不语。
沈亦谣扬起的嘴角一寸寸掉下来,随着那王采钧的沉默心一下落到了谷底。
“王贤弟这几年来磨炼心性,早不复当年桀骜,你如今问他,他当然不肯承认了。”一个圆脸蛋髭须稀稀落落的中年男人,在那青布袍文人肩上一推,爽朗一笑。
谈笑之间,竟将此事默认了下来。
裴迹之皱起了眉,朝着身旁低声耳语,“瞧见了没,这就是死得早的下场,有人窃你的名。”
安静,死一般的安静。
裴迹之低头朝身侧一看,沈亦谣怎么会没有反应?难不成已经走了?
……
“咚!咚!咚!”
二楼楼板上三声惊天动地的跺脚声。
众人纷纷仰头去看,见裴迹之伸出脑袋来,唇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,白了他们一眼。
沈亦谣双手握拳,使出千钧之力,力图拍碎栏杆,仍不解气,“怎么办?怎么办!怎么办?!”
要不是当年她谦逊了一把,今日怎么会轮到这小子欺名盗世!